20
/
1996 / 11
/
pp. 35 - 56
傅斯年與中國近代實證史學
Fu Ssu-nien and the Modern Critical Historiography of China
作者
李泉
*
(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)
李泉
*
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
中文摘要
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之交,隨著社會危機、民族危機的加深,和西方學術理論的傳入,中國史學醞釀著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:傳統史學走入末路,一種用新觀點、新方法研究,解釋歷史的新史學成長起來。新史學的主流,是由王國維開創,胡適之推動,傅斯年、陳寅恪等人發揚光大的近代實證史學。讓實證史學取代傳統史學,而成為現代史學發展的主流,這是傅斯年終生追求的大目標。傅斯年認為,歷史學的學科目標是再現歷史的真相,要實現這個目標,唯一的方法是全面搜求,並客觀地處置史料。因此,史學的對象是史料,歷史學的範圍是史料學或者說是「史料處置學」。傅斯年提出用「科學的方法」研究歷史,主要有兩種:一、史料比較方法。二、自然科學的方法。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〉標誌著中國近代實證史學走過了草創的階段,進入到成熟的時期。傅斯年對實證史學的貢獻,主要有:一、建設學術機構。二、指示學術方向。三、造就學術風格。四、培養學術人才。傅斯年的學術思想不是拾蘭克學派的牙慧,他所領導的研究工作也不是乾嘉史學的餘緒,他所貢獻給時代的是一種以實證為特色的嶄新史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