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.11
/
1984 / 11
/
pp. 45 - 118
宋史鉤沉(上)
Analytical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Sung Dynasty
作者
林瑞翰
*
(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)
林瑞翰
*
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
中文摘要
〈宋史鉤沉〉共有上下兩篇,本文為〈宋史鉤沉〉上篇,討論宋代重要史事二十則。此二十則為:陳橋兵變、集權政策、趙普之功業、太祖之英略、太宗之得位、太宗北伐、太宗之御將、太宗之內政、太宗之治術、呂蒙正與呂端、真宗初政、澶淵之盟、封禪、真宗之政治觀念、王旦寇準、章獻臨朝、仁宗治政、宋夏之戰、慶曆增遼歲幣交涉、慶曆改革。陳橋兵變釀成原因有二:一、五代藩鎮權重,得軍心者常能因軍士之擁戴而取代當朝之政權。二、周恭帝年幼,政出臣下,未能得軍士之擁戴。太祖代周之最重要意義,為結束五代以鎮將為天子之政治,開創宋代文治政府之先聲。太祖之所以能結束五代混亂之政治,開創統一之基業,唯一方法為實施強幹弱枝政策,可歸納為數端:一、罷宿將兵權,代以資淺將領。二、集全國精兵於京師,削弱地方兵權。三、削奪方鎮之權,賦予厚祿而不使治民。四、郡設通判以分守臣之權。五、置轉運使,斂天下財賦以輸朝廷。太祖對科舉亦有改革,進士及第成為天子門生。太宗自即位以來,無日不以治平為念。太宗之治術可歸納為三端:一、興文教,二、重吏治、恤刑獄,三、崇釋老。真宗對政治之觀念,一如太宗,以為釋、道二教,皆有益於治道,故與儒學同受獎勵。宋初集權政策之流弊日漸顯著,武備廢而不修,兵額多而冗劣,糜費廣而用匱,賦斂急而民困。於是有慶曆之政治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