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.11
/
1984 / 11
/
pp. 375 - 436
民國基督教會史(三)(1922-1927)
A History of Protestant Christian Chu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(Ⅲ)
作者
查時傑 *
(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)
查時傑 *
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
中文摘要

民國基督教會史的第三階段,是民國十一年到民國十六年(1922~1927)之間,可稱為「非基運動與本色化運動時期」。第三階段,基督教會開始面臨了更大的挑戰與衝擊。到了一九二七年,教會受到的衝擊已緩和了下來,有如雷雨停歇,雨過天晴。第三階段教會正遭受來自外界以「非基運動」方式的挑戰,而基督教會面對非基運動的挑戰下,教會以「本色化運動」的方式來回應。本階段前後六年的基督教會歷史之發展,都是環繞在這兩個大規模運動的互動之上。本文的目的是想把這一階段的民國教會歷史,作出較詳細的描述,先探討這個時期的時代背景,以及對基督教會的影響,再從「挑戰」與「回應」兩方面的互動上,分別探討各面相。本文透過對「非基運動」一詞的正名談起,說明「非基運動」一詞與「反基運動」一詞之間,實有所不同。非基督教運動自民國十一年(1922)四月展開之後,到民國十六年(1927)四月之後才逐漸沉寂下來,時間長達六年。在六年期間內,非基運動是呈現三個長短時期不一的階段發展。各階段都各自有其發生非基運動的導火線,或是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會議的召開,或是反帝國主義思潮的影響,或是五卅慘案的回應,或是國家主義思潮的鼓吹,錯綜複雜,不易釐清。參與本時期非基運動的團體與個人,亦十分複雜,有信奉馬列的共產黨,有信奉三民主義的國民黨,也有信奉國家主義的青年黨及其前身組織。經過清黨、清共後,素來操縱非基運動的方向的中共遭受打擊,投往農村活動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,重新調整與教會的關係,重建彼此尊重。中國的基督教會總算是渡過了這段暴風狂雨的日子,並且邁入了新的一階段,從此基督教會於中國展現出了新面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