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
/
1976 / 5
/
pp. 221 - 246
晚清後期變法論者對西方議會政治的認識與態度
Refoemers' Response to the Western Parliamentarism in the Late Ching China (1890-1904)
134
作者
孫會文 *
((暫缺))
孫會文 *
(暫缺)
中文摘要
近代變法思想起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,到八十年代,變法已成為時代思想之主流。到了九十年代,再經過康有為、梁啟超、譚嗣同等變法維新分子的提倡,遂有一八九八年的變法運動。政體變革是晚清學習西方政法制度為中心的變法論演化之最高階段,主張以西方的議會制度和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傳統的君主專制政體。康有為是九十年代主要變法論者,結合學術思想與政治主張,以今文經學貫穿於變法的政論中,成為一個完整的「改革變法」之理論體系。在一八九八戊戌變法發動前,康派改革變法論者主張激進的民權論,包括康有為的民主議院、譚嗣同的民主與反滿說、梁啟超的革命排滿與民主共和、唐才常等人的《湘報》言論。戊戌變法後,康有為對西方議會制度的態度是一貫的,即實施君主立憲。但一九○三年起,梁啟超思想發生的轉變,成為君主立憲的中心人物。嚴復與黃遵憲在一八九八年前後,抱持緩和君主立憲論。從十九世紀七、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前五年,君主立憲已成為時代主流,擁有報紙與刊物宣傳。一九○五年日俄戰爭,日本獲勝,主張立憲的人認為是日本實施立憲政治的成果,紛紛要求立憲,產生立憲運動。立憲運動的思想與理論則可追溯至一八九○至一九○四年的君主立憲論。